成人精神科 - 失眠
藥物治療
安眠藥為許多與失眠作鬥爭的人提供了解決方案,但事實上,醫治失眠方法有很多,其他種類的藥物也有他們優勝之處。

用安眠藥治療失眠?要注意上癮的風險!
失眠是一種影響全球數百萬人的常見睡眠障礙,其特徵包括難以入睡、無法維持睡眠,或過早醒來且難以再次入睡。這種睡眠問題不僅讓人感到疲憊不堪,還可能引發情緒低落、注意力不集中,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品質。對於許多深受失眠困擾的人來說,安眠藥提供了一個看似快速有效的解決方案,尤其是Z藥物,例如zopiclone和zolpidem,因其快速起效和幫助入睡的特性而受到青睞。然而,這些藥物雖然能帶來短期的緩解,卻也伴隨著不容忽視的風險,尤其是上癮的可能性。以下將深入探討安眠藥的優勢與潛在危險,並提供如何安全使用這些藥物的建議。
安眠藥的優勢:快速緩解失眠症狀
安眠藥的主要吸引力在於它們能迅速幫助人們入睡或維持睡眠。特別是對於那些躺在床上輾轉反側、無法入睡的人來說,這類藥物幾乎像是救命稻草。Z藥物通過作用於大腦的特定受體,抑制神經活動,讓人感到放鬆並迅速進入睡眠狀態。許多研究發現,這類藥物不僅能縮短入睡所需的時間,還能延長整體睡眠時長,對短期的睡眠起始困難尤其有效。例如,對於因時差、工作壓力或突發事件而暫時失眠的人來說,安眠藥可以在短時間內幫助他們恢復正常的睡眠模式。
此外,這些藥物相較於傳統的苯二氮卓類藥物(如diazepam)被認為更安全,因為它們的作用時間較短,理論上較不容易在體內累積。然而,這種「安全性」並非絕對,長期使用仍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。
上癮風險:潛伏的危機
雖然安眠藥能在短期內解決睡眠問題,但它們並非萬能解藥,長期使用可能讓人付出沉重代價,其中最令人擔憂的就是上癮風險。上癮並非一夜之間發生,而是隨著時間潛移默化地形成,分為身體依賴和心理依賴兩種層面。
身體依賴與耐藥性
當一個人長期使用安眠藥,身體可能逐漸適應藥物的存在,這意味著停藥時會出現不適應的症狀,例如反彈性失眠——也就是停藥後失眠症狀比用藥前更嚴重。這種現象在醫學上被稱為身體依賴。更麻煩的是,隨著使用時間增加,藥物的效果可能逐漸減弱,這就是所謂的耐藥性。為了達到相同的助眠效果,患者可能需要增加劑量,而劑量的提升又會進一步加劇依賴風險,形成一個惡性循環。研究顯示,即使是Z藥這類被認為較溫和的藥物,也無法完全避免這種問題。
心理依賴的陷阱
除了身體上的依賴,心理依賴同樣令人擔憂。許多人開始依賴安眠藥來入睡,即使他們的失眠問題可能已經緩解,卻因為害怕失眠而不敢停藥。這種心理上的依賴可能演變成強迫性使用行為,即使明知藥物可能帶來副作用,也無法自拔。這種情況在某些人群中尤為明顯,例如那些同時有焦慮或壓力問題的人,他們可能將安眠藥視為一種「安全感」的來源。
日間殘留效應
安眠藥的另一個風險是它們的效果可能延續到白天。雖然這些藥物設計目的是幫助夜間睡眠,但對於某些人來說,藥效可能過於持久,導致早晨醒來後感到昏昏沉沉、注意力不集中,甚至短期記憶出現問題。這種「宿醉效應」可能影響工作效率、決策能力,甚至日常生活的安全性,例如開車時的反應變慢。對於需要保持清醒和專注的人來說,這無疑是一個值得警惕的副作用。
夢遊與異常行為
更令人不安的是,安眠藥偶爾會引發複雜的睡眠行為,例如夢遊。有些人在服藥後可能在半睡半醒的狀態下起床做飯、開車,甚至打電話,醒來後卻對這些行為毫無記憶。這種現象雖然不常見,但一旦發生,可能對個人及其周圍的人構成嚴重安全威脅。這些案例提醒我們,即使是短期使用,也需要謹慎對待藥物的潛在影響。
如何安全使用安眠藥並降低上癮風險
鑑於安眠藥的這些風險,是否意味著它們完全不可使用?答案是否定的。關鍵在於如何明智地使用它們,以最大化效益並最小化危害。以下是一些實用的建議:
限制短期使用
專家一致建議,安眠藥最適合短期使用,例如處理因時差或突發壓力導致的暫時性失眠。通常,使用時間不應超過幾週,因為長期使用會顯著增加依賴和上癮的風險。將安眠藥視為一種過渡性工具,而非長期依賴的解決方案,是避免問題的第一步。
在醫生指導下使用
安眠藥應始終在醫療專業人士的監督下使用。醫生可以根據個人的失眠狀況、健康背景和潛在風險,制定合適的劑量和使用計劃。此外,定期回診能幫助及早發現依賴的徵兆,並在必要時調整治療方案。
逐步停藥策略
如果已經使用安眠藥一段時間,突然停藥可能引發不適甚至加重失眠。因此,停藥應採取逐步減量的方式,在醫生指導下慢慢減少劑量,讓身體有時間適應。這種方法能有效降低戒斷症狀的嚴重程度,例如焦慮、異常夢境或反彈性失眠。
探索非藥物替代方案
除了藥物治療,還有許多非藥物方法已被證實對失眠有效,且沒有上癮風險。例如,認知行為療法(CBT-I)是一種針對失眠的心理治療,通過改變睡眠習慣和思維模式來改善睡眠質量,長期效果甚至優於藥物。此外,改善睡眠衛生——例如保持固定的睡眠時間、避免睡前使用電子設備、減少咖啡因攝入——也能顯著提升睡眠品質。放鬆技巧,如冥想或深呼吸,也是不錯的輔助手段。
認識依賴與上癮的徵兆
了解依賴和上癮的區別至關重要。身體依賴可能只是停藥時出現的不適,而上癮則涉及無法控制的使用衝動,甚至影響工作和人際關係。如果發現自己無法停止使用,或開始忽略藥物的負面影響,應立即尋求專業幫助,例如諮詢醫生或參加相關治療計畫。
References
-
Cleveland Clinic: Sleeping Pills How They Work Side Effects Risks Types
-
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: An Insight into Z-Drug Abuse and Dependence
-
Addiction Center: Sleeping Pills Uses Side Effects Addiction Risk
-
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: Using medication Learn More
-
Rutgers University: Sleeping Medications Used for Insomnia May Combat Drug and Alcohol Addiction
-
Medical News Today: Addiction vs dependence Definitions and differences

Lemborexant:治療失眠的新視角
失眠,這種常見的睡眠障礙,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許多人,影響他們的生活品質。傳統上,醫生們通常會開具所謂的 Z 藥物,例如 zolpidem,或者苯二氮卓類藥物來幫助患者入睡。這些藥物已經成為治療失眠的主流方法,因為它們能夠快速起效,讓人感到睏倦並進入睡眠狀態。然而,這些傳統藥物並非萬能的,它們有自己的局限性,有些患者即使服用了這些藥物,仍然會在深夜裡反覆醒來,無法享受完整的休息。這種夜間頻繁醒來的現象不僅打破了睡眠的連續性,還讓人第二天感到疲憊不堪,無法集中精神。於是,隨著研究的深入,一種新的藥物——Lemborexant——進入了人們的視野,它可能為那些對傳統治療反應不佳的失眠患者帶來一線希望。
我們的睡眠是由大腦中的兩個核心系統共同調節的:一個是負責讓我們入睡的睡眠中心,另一個是讓我們保持清醒的覺醒中心。這兩個系統就像天平的兩端,彼此平衡才能讓我們在夜晚安然入睡、在白天精神抖擻。傳統的 Z 藥物和苯二氮卓類藥物主要針對的是睡眠中心,通過增強一種叫做 GABA 的神經遞質的活性,讓大腦平靜下來,促進睏意。然而,這些藥物對覺醒中心幾乎沒有影響。如果一個人的覺醒中心過於活躍——比如因為壓力、焦慮或其他原因——那麼即使服用了這些傳統藥物,他們也可能在半夜突然醒來,無法重新入睡。這就像是在一個嘈雜的房間裡試圖睡著,藥物雖然關上了窗戶,卻無法阻止屋外的噪音。
Lemborexant 的出現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思路。這種藥物被稱為雙重 orexin 受體拮抗劑,簡單來說,它的工作方式是直接抑制大腦中的覺醒中心。Orexin 是一種神經肽,負責讓我們保持清醒,特別是在白天需要專注的時候。這種物質通過與大腦中的 OX1R 和 OX2R 受體結合,激活覺醒系統。然而,當夜晚來臨時,orexin 的活性應該自然下降,讓睡眠中心接管。但對於失眠患者來說,這個系統可能失調,導致即使到了該睡覺的時候,覺醒中心仍然在“加班”。Lemborexant 通過阻斷 orexin 與其受體的結合,降低了覺醒驅動,讓大腦更容易進入並維持睡眠狀態。這種雙管齊下的方法——既促進睡眠又抑制覺醒——讓 Lemborexant 與傳統藥物有了本質上的不同,也為那些夜間頻繁醒來的患者提供了一個新的選擇。
臨床研究已經證實了 Lemborexant 的潛力。在試驗中,許多參與者報告說,他們不僅入睡的時間明顯縮短,而且整夜的睡眠質量也有了改善。特別是對於 55 歲以上的成年人來說,這種藥物似乎比 zolpidem 的效果更顯著。研究發現,服用 Lemborexant 的人平均能比基線快 26 分鐘入睡,而首次醒來的時間也能推遲大約 43 分鐘。這意味著他們不僅能更快進入夢鄉,還能在夜間保持更長的連續睡眠。更重要的是,這種效果並非短期的昙花一現——長期研究顯示,即使使用 12 個月,Lemborexant 仍然能持續幫助患者改善睡眠,沒有出現明顯的耐藥性。與傳統藥物相比,它還有一個優勢:停藥後不會出現明顯的戒斷症狀或反彈性失眠,這對於長期依賴安眠藥的患者來說是一個好消息。
當然,任何藥物都不可能完美無缺,Lemborexant 也有它的副作用需要注意。其中最常見的是白天嗜睡,大約有 10% 的患者在早晨醒來後會感到有些倦怠,頭腦不清醒。這種情況通常與劑量有關,如果劑量過高,藥物在體內殘留的時間可能會延長,影響第二天的狀態。對於這些患者來說,醫生可能會建議降低劑量,比如從 10 毫克減到 5 毫克,以找到效果與舒適度之間的平衡。此外,還有一小部分人——大約 2%——報告說他們在服用 Lemborexant 後會做非常生動的夢。這些夢境有時像電影般清晰,甚至帶有強烈的情緒,雖然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,但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會感到不安或奇怪。其他較少見但更嚴重的副作用包括睡眠麻痺——那種醒來時身體無法動彈的短暫狀態——以及偶爾出現的幻覺,甚至在極少數情況下,可能會引發複雜的睡眠行為,比如睡著時走路或做飯。這些情況雖然罕見,但提醒我們在使用這種藥物時需要謹慎,並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。
在使用 Lemborexant 時,還有一些實用的建議值得注意。這種藥物應該在睡前服用,而且服用後需要保證至少有 7 小時的睡眠時間,否則次日嗜睡的風險會增加。如果是空腹服用,藥效會更快顯現,但如果剛吃過一頓大餐,吸收可能會稍微延遲。此外,Lemborexant 不建議與酒精或其他中樞神經抑制劑同時使用,因為這可能會放大鎮靜效果,甚至影響次日的駕駛能力。對於肝功能有問題的患者來說,劑量調整尤為重要——輕度肝損害的人可能會更容易感到嗜睡,而中度損害的人則不建議超過 5 毫克的夜間劑量,至於重度肝病患者,最好避免使用,因為目前還沒有足夠的研究數據證明其安全性。
與傳統的 Z 藥物和苯二氮卓類藥物相比,Lemborexant 的最大區別在於它直接針對了 orexin 系統,這也是科學家近年來對睡眠研究的一大突破。過去,我們對睡眠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如何讓大腦“關機”,但現在我們知道,單純增強睡眠中心的活性並不足以解決所有問題——有時,關鍵在於如何讓覺醒中心“安靜下來”。研究顯示,orexin 的過度活躍與嗜睡症相反,可能正是失眠背後的隱藏推手。Lemborexant 通過調節這個系統,提供了一種更全面的睡眠管理方式,特別適合那些夜間醒來頻繁、傳統藥物無效的患者。
實際應用中,Lemborexant 的效果也得到了驗證。一些長期研究發現,它不僅能幫助單純的失眠患者,還對伴隨精神疾病的共病失眠有顯著改善。更令人鼓舞的是,在現實世界的案例中,許多原本依賴苯二氮卓類藥物的患者在轉用 Lemborexant 後,成功減少了傳統藥物的劑量,甚至有超過六成的患者被認為是“有效反應者”。然而,這種藥物並非適用於所有人。目前的研究還沒有涵蓋輪班工作者或因時差而失眠的人群,這意味著它的適用範圍仍有待探索。此外,雖然 Lemborexant 被列為第四級管制藥物,表明其濫用風險相對較低,但仍需警惕潛在的依賴問題,特別是對於有藥物濫用史的患者。
總的來說,Lemborexant 為失眠治療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。它的雙重作用機制——促進睡眠並抑制覺醒——讓它在傳統治療之外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。對於那些被夜間醒來困擾、渴望完整休息的人來說,這種藥物可能是一個值得考慮的選擇。然而,它的副作用,如白天嗜睡和生動夢境,也提醒我們,任何治療都需要個性化調整,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,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其潛力,幫助患者找回失去的安穩睡眠。
References:

針對失眠的其他藥物選項:人生不只有安眠藥
睡眠對我們的健康和福祉至關重要,失眠對一個人的生活產生重大影響。雖然Z藥物是常見的失眠處方藥,但還有其他幾種可以幫助誘導睡眠或改善其質量的藥物。
抗組織胺:從過敏藥到助眠幫手
抗組織胺最初是為了解決過敏問題而誕生的,比如鼻塞、流淚這些惱人的症狀。然而,第一代的抗組織胺——比如氯苯那敏(常見商品名Piriton)或羥基嗪——卻有一個有趣的副作用:它們會讓人昏昏欲睡。這種原本被視為缺點的特性,如今卻被巧妙地轉化為治療失眠的工具。這些藥物作用溫和,通過阻斷大腦中的H1受體,讓人感到放鬆,甚至不知不覺進入夢鄉。對於偶爾失眠的人來說,這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,因為它們不像Z藥物那樣容易讓人產生依賴。
然而,抗組織胺並非萬能解藥。如果你的失眠問題根深蒂固,像是長期壓力或晝夜節律嚴重紊亂導致的頑固症狀,這些藥物可能顯得力不從心。更重要的是,它們帶來的副作用不容忽視:口乾、頭暈、甚至早晨醒來時的昏沉感,都可能讓人覺得得不償失。對於老年人來說,這類藥物的風險更高,因為有研究顯示長期使用可能與認知功能下降,甚至痴呆風險增加有關。美國睡眠醫學會的專家也提醒,這些藥物缺乏足夠的臨床試驗支持,特別是對於慢性失眠,它們的效果和安全性仍是一個問號。因此,如果你只是偶爾需要一點幫助入睡,抗組織胺或許值得一試,但長期依賴它們可能不是明智之舉。
褪黑激素:大自然的睡眠信號
接下來是褪黑激素,這種由大腦松果體分泌的天然激素就像是人體內部的時鐘管理者。當夜晚降臨,光線變暗,褪黑激素的水平上升,告訴我們該休息了。對於那些因為時差、長時間熬夜或睡眠週期延遲而難以入睡的人來說,補充褪黑激素可能是一個溫和而有效的選擇。它不像傳統安眠藥那樣直接壓制中樞神經系統,而是通過調整生物鐘,幫助你自然地進入睡眠狀態。研究發現,短期使用褪黑激素可以縮短入睡所需的時間,尤其對青少年或經常跨越時區的旅行者效果明顯。更重要的是,它幾乎不會讓人上癮,這讓它成為許多人眼中的“安全牌”。
但褪黑激素也不是完美的。它對嚴重失眠的幫助有限,比如那些半夜頻繁醒來或完全無法入睡的案例,單靠它可能無法解決問題。此外,服用褪黑激素需要講究時機和劑量——通常建議在睡前30分鐘服用0.5到5毫克,但如果劑量過高或時間不對,反而可能打亂你的生物鐘,讓白天昏昏欲睡。美國的健康專家指出,雖然短期使用相對安全,但長期效果的研究還不夠充分。如果你考慮使用它,最好先諮詢醫生,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用法,而不是盲目跟風。
抗抑鬱藥:雙重功效的鎮靜劑
有些藥物雖然名字裡帶著“抗抑鬱”,但它們在睡眠領域也有自己的舞台。比如曲唑酮和米氮平,這些藥物最初是為治療抑鬱症設計的,但因為它們具有鎮靜特性,醫生們開始將它們用於失眠患者,尤其是那些同時伴有輕度焦慮或情緒低落的人。曲唑酮通過阻斷特定的血清素受體,讓大腦放慢節奏,而米氮平則因為影響組織胺受體,讓人感到睏倦。它們的優勢在於不僅能幫助入睡,還可能改善整體情緒,對那些因心理壓力失眠的人來說,可謂一箭雙雕。而且,相較於Z藥物,這類藥物的依賴性風險相對較低。
當然,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。這些抗抑鬱藥並非專為失眠設計,它們的效果因人而異,有些人可能完全感覺不到助眠作用。同時,它們也帶來了一些副作用:曲唑酮可能導致口乾或早晨嗜睡,米氮平則容易讓人體重增加,對在意身材的人來說可能是一個挑戰。更重要的是,這類藥物可能不適合每個人,尤其是沒有抑鬱症病史的患者,長期使用還需密切監測是否有情緒或行為上的變化。專家建議,這些藥物更適合有共病情況的失眠者,而對於單純的原發性失眠,它們並非首選。
低劑量喹硫平:意料之外的助眠角色
喹硫平聽起來可能有些陌生,這是一種抗精神病藥,通常用於治療精神分裂症或躁鬱症。但在低劑量——比如25毫克到100毫克——時,它的鎮靜作用被發掘出來,成為一些醫生治療失眠的秘密武器。這種藥物通過阻斷組織胺和血清素受體,讓人感到放鬆,甚至迅速入睡。對於那些對其他藥物無效,或同時有情緒問題的患者來說,低劑量喹硫平可能是一個強有力的選擇。相比它在精神疾病治療中使用的高劑量(300毫克到800毫克),低劑量的副作用也相對較少,這讓它顯得更有吸引力。
然而,喹硫平並非專為失眠設計,它的“越界使用”帶來了一些爭議。長期效果的研究非常有限,沒人能確定它是否適合作為失眠的常規治療。更令人擔憂的是,即使是低劑量,也可能導致體重增加、新陳代謝改變,甚至心電圖上的異常(比如QT間期延長),這些風險在老年人中尤其突出。許多臨床指南明確指出,除非其他選項都無效,否則不建議將喹硫平用於單純的失眠。對於考慮這條路的人來說,與醫生的深入討論和定期檢查是必不可少的。
奧瑞西受體拮抗劑:新時代的失眠剋星
最後,還有一類相對新穎的選擇值得一提——奧瑞西受體拮抗劑,比如舒沃瑞單抗(Belsomra)、lemborexant(Dayvigo)和daridorexant(Quviviq)。這些藥物是專為失眠研發的,通過阻斷大腦中促進清醒的奧瑞西系統,讓人更容易進入睡眠狀態。它們不僅能幫助入睡,還能改善睡眠的持續性,這對經常半夜醒來的人來說是一大福音。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已經批准這類藥物用於失眠治療,它們的副作用相對較少,通常局限於白天嗜睡或偶爾的異常夢境。
不過,這類新藥也有自己的挑戰。價格較高可能讓一些人望而卻步,而且長期使用的安全性數據仍在累積中。專家建議,這類藥物特別適合那些有睡眠維持問題的人,但在使用前仍需權衡利弊。如果你對傳統藥物不滿意,或許可以和醫生聊聊這類新興選項,看看是否適合你的情況。
非藥物選擇:認知行為療法的光芒
值得強調的是,藥物並不是治療失眠的唯一途徑,甚至不一定是最好的途徑。認知行為療法(CBTi)被全球睡眠專家視為治療慢性失眠的黃金標準。這種方法通過調整睡眠習慣、改變對睡眠的錯誤認知,幫助人們重建健康的睡眠模式。研究顯示,CBTi的效果往往比藥物更持久,而且沒有任何副作用或依賴風險。如果你的失眠已經持續數月,甚至數年,不妨考慮尋求專業的CBTi治療,而不是一味依賴藥物。
使用建議與結語
無論你選擇哪種藥物,治療失眠的第一步永遠是與醫生坦誠溝通。個人的健康狀況、失眠的原因、甚至生活方式,都會影響藥物的效果和安全性。抗組織胺適合短暫失眠,褪黑激素幫助調整生物鐘,抗抑鬱藥和喹硫平更適合有共病的患者,而奧瑞西受體拮抗劑則代表了新時代的希望。但無論如何,長期使用任何藥物都需要謹慎,因為耐藥性、依賴性或副作用可能悄悄潛入你的生活。
人生不只有安眠藥,失眠的解決方案也不只有一種。或許,通過探索這些替代選項,並結合非藥物療法,你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睡眠之道,在夜晚的寧靜中重拾健康與平靜。
References:
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. (2017).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pharmacologic treatment of chronic insomnia in adults: An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. 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, 13(2), 307–349. https://doi.org/10.5664/jcsm.6470
Cleveland Clinic. (2021, May). Quetiapine for insomnia: A risky off-label use. Cleveland Clinic Journal of Medicine, 88(5), 286–287. https://www.ccjm.org/content/88/5/286
Cochrane Collaboration. (2018). Antidepressants for insomnia in adults.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, 5(CD010753). https://www.cochrane.org/CD010753/DEPRESSN_antidepressants-insomnia
Drugs.com. (n.d.). Quetiapine user reviews for insomnia. Retrieved March 14, 2025, from https://www.drugs.com/comments/quetiapine/for-insomnia.html
Ellis, J. G., & Perlis, M. L. (2023). Orexin receptor antagonists: A new approach to insomnia treatment. Sleep Foundation. Retrieved March 14, 2025, from https://www.sleepfoundation.org/sleep-aids/orexins
Healthline. (2022). Antihistamines for sleep: Are they safe and effective? Retrieved March 14, 2025, from https://www.healthline.com/health/healthy-sleep/antihistamine-for-sleep
Johns Hopkins Medicine. (n.d.). Melatonin for sleep: Does it work? Retrieved March 14, 2025, from https://www.hopkinsmedicine.org/health/wellness-and-prevention/melatonin-for-sleep-does-it-work
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Integrative Health. (2021). Melatonin: What you need to know. Retrieved March 14, 2025, from https://www.nccih.nih.gov/health/melatonin-what-you-need-to-know
Sateia, M. J., & Buysse, D. J. (Eds.). (2016). Insomnia: Diagnosis and treatment. CRC Press.
U.S. Department of Veterans Affairs. (2020). VA/Do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insomnia disorder and obstructive sleep apnea. Retrieved March 14, 2025, from https://www.healthquality.va.gov/guidelines/CD/insomnia/index.asp
U.S. Pharmacist. (2021). Insomnia treatment update with a focus on orexin receptor antagonists. Retrieved March 14, 2025, from https://www.uspharmacist.com/article/insomnia-treatment-update-with-a-focus-on-orexin-receptor-antagonists
WebMD. (2022). Sleep problems and depression: What’s the link? Retrieved March 14, 2025, from https://www.webmd.com/depression/sleep-problems-and-depression
Winkelman, J. W. (2015). Insomnia disorder.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, 373(15), 1437–1444. https://doi.org/10.1056/NEJMcp1412740
自己有失眠要不要求醫?ISI問卷幫到你!
失眠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,但很多時候我們卻不知道何時才應該求醫。在看醫生之前,完成以下問卷,電腦會自動計算分數,讓你有多一個參考數據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