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人精神科
抑鬱症 - 腦磁激
(rTMS)
rTMS透過磁場轉換,在腦部DLPFC的位置附近產生電流,從而刺激DLPFC,增加該位置神經的活動水平。他們假設抑鬱病人DLPFC的活動水平比其他人低,若果加以適當刺激。讓這個部位的活動水平回復正常。病人的抑鬱症狀便可得到舒緩。
治療抑鬱症未必需要吃藥?rTMS治療抑鬱症的機理
抑鬱症的形成和治療方法多是基於單氨系統假説(Monoamine hypothesis):腦袋裏頭不夠血清素及其他神經傳遞物質,衹要口服抗抑鬱藥補上這些物質,抑鬱症症狀便可痊癒。
但多年研究卻發現,抑鬱症的形成可能取決於其他因素。科學家發現,抑鬱症患者的大腦,某些部位的活動水平。跟正常人有點不同。
舉1個例子。對於抑鬱症患者而言,他們腦袋前額葉的內側(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, VMPFC)普遍的活動水平比較高。相反,他們腦袋前壓夾的外側(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, DLPFC),就是大概M字額缺少頭髮的那個位置,普遍的活動水平則比較低。
但當他們抑鬱症狀轉好之後。VMPFC的活動水平會降低,而DLPFC的水平則會提高。研究人員也發現。一些中風後的病人。若果VMPFC出現缺損。他們的抑鬱症狀。會變得輕微。相反,若果DLPFC出現缺損。他們便會變得更加抑鬱。
rTMS就是基於這個原理運作。rTMS透過磁場轉換,在腦部DLPFC的位置附近產生電流,從而刺激DLPFC,增加該位置神經的活動水平。他們假設抑鬱病人DLPFC的活動水平比其他人低,若果加以適當刺激。讓這個部位的活動水平回復正常。病人的抑鬱症狀便可得到舒緩。
不用吃藥那麼好?其實rTMS也有壞處和限制
rTMS作為治療抑鬱症甚至是難治性抑鬱症的其中一種方法,對於病人來說,當然是個好消息,至少多了一種治療方式可以選擇。
有些病人不願意吃藥,本來就祇有心理治療,但現在卻多了一個選擇,可以以神經調節的方式來治療抑鬱症。在進行rTMS治療的同時,病人還可以選擇吃藥或者不吃藥。對比起其他難治性抑鬱症的療法,例如腦電蕩ECT來說,rTMS不用全身麻醉,病人所承受的風險和副作用也比較低。
rTMS的副作用和限制
不過,腦磁激rTMS也有它的壞處和副作用。rTMS透過磁場轉換,在大腦之中誘導電流,不過電流也有漏網之魚,有時候電流會刺激到頭皮附近的三叉神經,讓患者感到頭痛。
rTMS儀器頻密的磁場轉換會發出聲響,持續的啪啪啪有時會讓人難受。有些患者在進行rTMS之後可能會出現耳鳴,故此,在患者接受rTMS之前,醫護人員一般會為患者佩戴耳塞。
電流刺激大腦,也有可能會造成癲癇。不過rTMS導致癲癇的機率不是太高,祇有大概1000份之一。事實上,根據研究,一般抗抑鬱藥造成癲癇的機率也是跟rTMS在伯仲之間。
rTMS最大其中的一個限制是金錢和時間。rTMS價值不菲,整個療程動動輒要幾萬到10萬港元。同時,rTMS需要患者星期一至5每天都到門診接受療程,這對上班族而言未必太過適合。
腦磁激rTMS實際上是如何進行?在治療之前的一次模擬體驗
rTMS不是藥物,卻是透過磁場轉換誘導電流,刺激腦部DLPFC,從而舒緩抑鬱症狀。
即使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。患者需要連續6個星期,逢星期一至五到診所接受大概20分鐘的治療,一般需要一至兩個星期後才會慢慢看到成果。
患者在預約好的時間到達診所,並填妥,有關情緒的問卷,在診所助理的安排之下進入rTMS的治療房間。病人首先會安排在特製椅子上坐好,然後固定好頭部,慢慢放鬆休息。
醫生會為病人帶上特色的帽子,然後量度病人頭部的各個向度,從而計算出DLPFC的位置。這頂帽子醫生會為病人好好保存,用以往後每次治療之用。
在第1次、第10次和第20次的療程,醫生會首先替病人量度誘發電位(motor evoked potential),用以計算治療時所需用電劑量。醫生會嘗試用儀器放在病人大腦運動皮層之上作刺激,同時觀察病人拇指會否隨著刺激活動。
到正式治療之時,醫生會將儀器放到早前計算好的DLPFC之上。病人會感受得到一串又一串的脈衝,但在每一串脈衝之間病人也會有10數秒的休息。整個過程維持19分鐘。醫生一般會為病人佩戴耳塞,以減少儀器運作的噪音為病人帶來的困擾,完成治療後病人便可離開診所,回家好好休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