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兒童精神科 - 焦慮症
分離焦慮症

跟照顧者分離,不少孩童也會感到焦慮,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有分離焦慮症,不代表他們有心理疾患。帶他們去看醫生之前,要先弄清楚分離焦慮和分離焦慮症的分別哦。

​作者:張翺醫生張凱棋醫生

cheungngo_separation_anxiety_ghibli_studio_style_a1a5fc6b-638e-4922-bb96-ec79069635e0.png_

我的孩子有分離焦慮症?千萬不要妄下判斷

 

人非草木孰能無情,跟自己最愛的人分開,誰也有依依不捨的感覺,更何況是尚未能自立的孩子?

 

衹是分離焦慮(Separation anxiety)跟分離焦慮症(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)不盡相同,前者屬於正常現象,而後者則可被歸納成精神科疾病。

 

學前的小孩跟母親分開會感到焦慮實屬正常,這一般較常在1歲左右的小孩身上發生,而在兩歲之後則會逐漸減退。然而,若果小朋友在五歲之後還出現分離焦慮情況,家長和照顧者便要小心。

 

分離焦慮症(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)經常出現在初小,亦即是7~9歲的兒童身上,這是兒童身上最常出現的焦慮症。每100個小孩子當中,大概有5個被診斷患上分離焦慮症,這情況也較常在女孩子之中出現。

 

分離焦慮症的患者的症狀通常會隨著年齡減退,到青少年期便大多回復正常。衹是若果缺乏照料和治療,高達3分1患者的症狀會持續至成年人階段。

 

跟照顧者分離,不少孩童也會感到焦慮,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有分離焦慮症,不代表他們有心理疾患。帶他們去看醫生之前,要先弄清楚分離焦慮和分離焦慮症的分別哦。

cheungngo_separation_anxiety_ghibli_studio_style_8fa0bc95-bdd8-4a18-8ad1-0b480d3406fd.png_

孩子怎也不肯上學?分離焦慮症的常見症狀

 

孩子不肯離開自己不肯上學,是不是代表他們有分離焦慮症?怎麼樣的焦慮才算焦慮?是不是逃避上學就是焦慮?在此小鳥醫生為您一一解釋。

 

分離焦慮症的症狀可以分為4大類,分別是恐懼擔憂、行為問題、軀體不適和逃避跟分開有關的情景。

 

每當分離焦慮症患者跟照顧這分離之時,他們都可能有恐懼或擔憂的想法。他們會擔心照顧者不見了或者遺忘自己,有些甚至會擔心照顧者他們的人生安全。他們也會擔心自己的安危,有時候這些憂慮天馬行空,例如自己會被綁架或者被殺等等。

 

他們也有機會出現行為問題,例如哭泣、扭計、投訴等等。家長要記住,每當孩子出現行為問題,未必是因為他們們頑皮,卻可能是因為他們表達不了內在的不適和擔憂。

 

分離焦慮症患者也會出現各式各樣的身體不適,例如頭痛、肚痛、頭暈、作嘔、抽筋、心跳等等。即使他們出現這些症狀,到醫生處作詳細檢查也都未能找到病因,只因心病還需心藥醫。

 

也要記住,學前兒童即使出現如此症狀也未必有病。但若果6歲以上的孩童出現上述症狀超過4個禮拜,家長便要提高警覺,儘快向專業人士徵詢意見。

cheungngo_separation_anxiety_ghibli_studio_style_a467a490-0ee2-4c2e-948d-47cbcbc98deb.png_

不肯上學就是分離焦慮症?未必!醫生跟你探討其他可能性

 

孩子不肯上學,很多時都是因為害怕跟照顧者分開繼而出現焦慮的症狀。祇不過,有時候分離焦慮症卻不是孩子出現行為問題的唯一原因。

 

其中一個原因是孩子真的生病了,祇不過不是心理疾病,卻是因為身體的其他疾病。之前不是說過,分離焦慮症的孩子會出現各式各樣的身體不適?事實上,一些疾病例如貧血、感染、甲亢、心臟病、哮喘、腸胃病、甚至重金屬中毒等等,都會導致類似症狀。

 

孩子也有機會同時患上其他心理疾病,就像廣泛性焦慮症、恐懼症等等其他種類的焦慮症,或者如抑鬱症等的情緒疾病。有些時候,孩子誤觸刺激性藥品或食品,常見的有如咖啡茶和酒精,都會出現焦慮症狀。

 

孩子們不想上學,也有可能是其他社會性的原因。可能是學校的課程不適合,可能是孩子在學校遭到霸淩,也可能是孩子頑皮反叛。這些原因作為照顧者和醫療工作者都要仔細探討,孩子才可得益。

cheungngo_cat_and_totoro_dongura_republic_style_watercolor_1aae11c8-7aff-41c5-9066-126e6a4

總是抱着媽媽的大腿?處理分離焦慮症的方法

 

還記得你或你的孩子第一天上幼稚園的情景嗎?有些孩子第一天上幼稚園,或者第一天上小學,
完全沒有適應的問題。有些孩子則戀戀不捨,在門口抱着媽媽的大腿,任憑媽媽怎麼哄也不肯踏
進校門。有些孩子一定要媽媽時常陪伴在身邊,媽媽外出的時候,孩子會打幾十通電話詢問媽媽
回家的時間。媽媽認為孩子純粹「很黐身」,其實這可能是一種疾病。


分離焦慮症(英文: 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)的表現為: 當某人和依附對象(通常是家人)
分離時,會感到過度和持續的痛苦和恐懼,並表示不情願。分離焦慮症通常在兒童中較常見。在
成人中,有些人會對戀人出現分離焦慮。另一半可能感到這種巨大的情緒需求難以應對,從而對
兩人的關係產生負面影響。如果分離焦慮過度或持續,亦會對學業,工作或社交造成影響。

處理分離焦慮的第一個方法,是在生活上循序漸進地練習分離。曾經有門診的媽媽表示,孩子要
媽媽在孩子洗澡的時候一直待在浴室裏面。我建議媽媽逐步將距離拉開,首先練習讓孩子接受媽
媽坐在浴室門外,並把門打開。當順完成這項挑戰之後,便給孩子獎勵。之後把困難提升,把浴
室門關上,但媽媽繼續全程坐在門外。順利過關之後媽媽便要再加長距離,例如留在大廳,但不
要再坐在浴室門外。


第二個處理分離焦慮的方法,是建立一個象徵依附對象的信物,和一個說再見的儀式。媽媽可以
送給孩子一個信物,例如是一個有媽媽相片的鎖匙扣,或是一個代表媽媽的小玩偶,讓孩子一直
帶在身邊,在短暫分離的時間可以代替媽媽陪着孩子。爸媽可以跟孩子說,再見就是會再相見的
意思,在學校的這段時間會有可信任的人 (例如老師) 去照顧你。我們下午三時半在校門再見。


成功的其中一個關鍵,是保持溫柔但堅定的離別態度,不要因為孩子害怕分離,便過度遷就,並
逃避需要分開的場合,甚至為孩子請假。父母要作好信守承諾的榜樣,一定要和孩子說明分離的
時間有多長,父母會在什麼時候回家。如果父母經常“毀約”,或者用謊言去短暫安撫孩子的情緒
,只會加劇孩子的不安感。另外,如果孩子發現父母都很害怕分離的話,自然會加重孩子害怕分
離的情緒,所以父母一定不可以表現得比孩子更加不捨。


如果以上的方法都沒有用,而孩子分離焦慮的程度已經對正常生活造成影響,便要考慮藥物治療
,例如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。醫生會從低劑量開始用藥,並且根據孩子的情況以及有可能出現的
副作用作出適切的調校。在服用藥物的時候,亦要繼續實踐上述的措施。服用藥物六個月後,家
長可以和醫生探討減藥的空間,甚至逐步停藥的可能性。


練習說再見,慢慢發展個人的身份認同,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,是每個孩子成長的必經過程。若
干年後,要處理的可能是父母的“分離焦慮”了。

​作者:張凱棋醫生

cheungngo_separation_anxiety_ghibli_studio_style_7f2dc8b6-4c23-4735-8ebe-1f4f3e57bc8f.png_

跟孩子分享一個秘密!讓分離焦慮症患者好好上學的一個小故事

雖然。很多分離焦慮症患者的症狀會隨著年齡減退。但是。適當的治療可以大大減輕症狀。避免患者的學業受到影響。在接受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之前。家長也可以試試跟患者說說以下的一個小故事。減輕他們分離焦慮的情況:

過完一個充實的暑假之後,比卡超終於要上學了。祇不過比卡超很是害怕,他只想在家看自己的書,玩自己的玩具,和跟自己的媽媽待在一起。

比卡超的媽媽安慰比卡超説:有時候新的環境的確讓我們懼怕,但那衹是暫時性的事。學校其實很不錯,可以看新的書,玩新的玩具,還有認識新的朋友。

衹是比卡超還不很放心,依舊焦慮的躲避著媽媽的目光。

比卡超媽媽於是乎使出殺手鐧,說要告訴比卡超一個秘密。她先讓比卡超伸出自己的手來,然後二話不說便親了一親比卡超的掌心,說這就是那個秘密。

這個吻的秘密在於,每當比卡超在學校感到孤單的時候,便可以把掌心放在面上,感覺就如媽媽親自己一樣。吻會一直烙在比卡丘的掌心之中,所以比卡超可以照樣洗手和使用酒精搓手液。

以上故事改編自Audrey Penn的《The kissing hand》

bottom of page